打造传播科学思想的“百年老店”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今日开讲
发布时间:2022-11-15 

又一场科学盛宴即将开启。今天,“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将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拉开帷幕。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由市政协发起并主管,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复旦大学、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市科协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协办。

与现有科学论坛相得益彰

上海已经有了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为何还要举办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有何不同?

“可以说,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在哪里,最前沿的科学思想在哪里汇聚与传播,哪里就能形成全球影响力。”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钮晓鸣介绍,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创新思想是一个重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市政协在调研中发现,上海的战略人才还比较缺乏,除了加强本土培育,还要放眼全球。讲坛将以“百年老店”为目标,以“根植上海、聚焦前沿,传播科学思想,助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作前沿研究学术报告,力争以一流的学术水准、最新的前沿信息、具有传播力的大师思想和备受关注的科学讲坛,与现有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相得益彰。

正是为助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加快突破,汇聚更有影响力的科学思想,让上海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应运而生。

据悉,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以讲为主,而不是以研讨为主,突出前沿科学思想、洞见,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这是和浦江创新论坛以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定位上的差异。

“相比某一个技术,科学思想更具有共性,更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钮晓鸣介绍,顾名思义,作为一个以汇聚与传播科学思想为主要特色的讲坛,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旨在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竞相展示科学思想的大平台、引领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大本营,让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思想汇聚在上海、从上海向全球传播,向全球呈现科学之美、科学之光、科学之慧。

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将作主报告

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由谁来讲?

据介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将作计算生物学前沿主报告;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教授和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教授,将围绕主报告分别作“从算法到应用:全链条AI-赋能新药研发”和“人工智能推动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分报告。

首期讲坛的主报告人迈克尔·莱维特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他首创了蛋白质和DNA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并一直致力于蛋白质结构预测技术的关键评估,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折叠和包装,开发用于大规模序列结构比较的评分系统。首期讲坛的主报告中,他将阐述计算生物学从一个现代生命科学中的“边缘”学科一跃成为引领性的龙头学科的过程,以及所揭示的深刻的科学发展规律及方法论的启示,同时也将讨论“无用”的基础科学和“有用”的应用科学之间的深层依赖关系。

分报告人马剑鹏是美国贝勒医学院和莱斯大学终身教授、贝勒医学院冠顶教授,是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在整合生物化学实验测量及理论计算领域,屡有创新突破,获2004年Norman Hackermann化学研究奖。2018年起,马剑鹏和迈克尔·莱维特一起加盟复旦大学,并担任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他将在报告中结合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国际化科研合作团队的工作进展,介绍从基因靶标发掘到新型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的全链条人工智能赋能药物创新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分报告人漆远曾任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职、阿里巴巴副总裁、蚂蚁集团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及数据智能委员会主席。他长期从事大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计算生物学、金融智能理论研究和应用研发工作,领导构建了阿里巴巴集团第一个超大规模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和阿里云核心人工智能产品PAI,曾获美国NSF Career奖、微软牛顿研究突破奖。2021年,漆远加盟复旦大学,担任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他将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出发,介绍人工智能推进科学发现、促进经济发展,尤其在药物研发、生命健康、气象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结合人工智能前沿趋势 聚焦计算生物学

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讲什么?

据介绍,首期讲坛将结合人工智能科学发展的前沿趋势,聚焦计算生物学前沿进展与最新成果。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新工具、新方法与新理念对于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赋能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正在成为基础研究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新范式。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计算生物学正在基因与蛋白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比较基因组分析、多尺度与跨尺度生物系统模型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介绍。

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将为听众呈现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特别是融合人工智能模型的算法和数据知识,如何策动基础学科的范式变革,促进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性发现与科研思想和理念的迭代进步。“报告人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将共同聚焦探讨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非常有意义。”马余刚介绍。

“传统生物学以实验方法为主导,现在已变成由计算方法引导,这归根于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介绍,计算生物学赋能生物医药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生物医药上有真正的突破性创新,需要把不同领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才更有可能成功。

“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工作,更容易获得突破,这也是现在科学范式发生的变化。”马剑鹏说,比如制药,很难分清到底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听上去好像是应用科学,但如果没有强大的基础学科支撑,就做不出创新药。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带有很强的工程化色彩,需要大兵团作战,也给高校、科研机构提出新挑战,因为传统体制更适合支持科学家单干,但现在科学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工程变得越来越科学化。

邀请部分青少年线下聆听专家报告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要面向哪些人群?

马余刚介绍,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要还是面向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的科学家,还有从事各类科学创新的人员,包括研究生、大学生。与此同时,也非常欢迎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大众积极参与。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如何在专业和科普之间做好平衡?“前面两位报告人一直在学术界深耕,第三位报告人前期在工业界有着很好的科研积累。把专业知识向大众做出通俗易懂的讲解,这要求科学家既有非常深厚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能把科学的故事讲给广大听众,这也正是我们要做的科普,我相信通过三位报告人的精彩演讲可以起到这个作用。”马余刚说。

青少年是否有渠道参与浦江科学大师讲坛?

“我们将邀请部分青少年线下聆听专家报告。”钮晓鸣介绍,讲坛以线下报告与面向全球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看回放。对于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接近科学、接近大师,从小崇尚科学、尊敬科学家。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大学生来说,希望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成为他们科学研究的领路人,在方法学上给予他们一些重要启迪。

据悉,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即将发行的《科学前沿》系列影音制品,有望进学校,由课堂老师进行解读。未来,还将考虑在科学大师与青少年之间开通连线,增进沟通。

打造100人大师库 原则上一年举办6期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以复旦大学相辉堂为永久会址,原则上一年举办6期,每期邀请一名顶尖科学家作主报告,根据需要设置1—2个分报告。讲坛以线下报告与面向全球的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如何确定作主报告的顶尖科学家人选?据介绍,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组委会下设讲坛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迈克尔·莱维特等十多名顶尖科学家担任成员。讲坛学术委员会从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医学奖、科学突破奖等具有全球影响力奖项的获奖者中遴选出100名人选,形成大师库,并每年更新。由讲坛组委会从大师库中遴选确定每期讲坛的具体报告人选。

为何每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安排一名科学家做主报告,而不是一次邀请多位科学家研讨的传统方式?

对此,钮晓鸣介绍,从定位来看,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瞄准科学前沿,搭建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平台,以最具影响力、引领力为标准,每次聚焦一个科学具体领域,邀请一位顶尖科学家做演讲,以期让主讲科学家尽可能充分地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对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性、规律性把握,主题更为明确,思想特点也更便于展示。

从组织层面来看,考虑到面向全球线上直播的不同时差,一期讲坛控制在两个小时,一个主报告人比较合适。

为实现前沿科学思想的汇聚与传播,讲坛还致力于打造“四个一”成果:创办一本《科学前沿》期刊,编撰一套《科学前沿》系列丛书,发行一套《科学前沿》系列影音制品,形成《科学前沿》科技智库。

每期讲坛将出版一期《科学前沿》杂志,刊载报告人的主报告、互动环节的问题和解答,以及相关分报告;《科学前沿》系列丛书将邀请报告人针对相关研究领域形成系统思想见解,编辑成书;《科学前沿》系列影音制品将汇集讲坛报告内容与相关重要观点;科技智库由讲坛学术委员会领衔,将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命题,以及科学领域前沿等,形成资政建议。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