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日 • 阿罗什

塞尔日•阿罗什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1944年出生于卡萨布兰卡,1967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71年在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2-1973年在斯坦福大学博士后访问,1975年成为巴黎第六大学的教授,2001年被任命为法兰西公学院教授(量子物理教席)。塞尔日•阿罗什曾任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副教授(1974-1984年)、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81年)、耶鲁大学兼职教授(1984-1993年)、法国大学研究院成员(1991-2000年)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1994-2000年)。

塞尔日•阿罗什荣获了许多奖项,包括法国物理学会Grand Prix Jean Ricard奖(1983年)、爱因斯坦激光科学奖(1988年)、洪堡奖(1992年)、富兰克林研究所Michelson奖章(1993年)、罗马La Sapienza 大学Tomassoni奖(2001年)、欧洲物理学会量子电子学奖(2002年)、国际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组织的量子通信奖(2002年),美国光学学会Townes奖(2007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金质奖章(2009年)、德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光学学会Herbert Walter奖(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2年,与 David Wineland 共享)。

塞尔日•阿罗什的研究聚焦于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学。塞尔日•阿罗什的实验对腔量子电动力学(Cavity QED)有着重要贡献,Cavity QED是量子光学的分支,其研究对象为一个高品质因数的腔中的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塞尔日•阿罗什用一对反射性极高的金属壁将其中的原子-光子系统与外界环境隔绝, 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模型, 从而得以验证量子物理的基础现象, 譬如态的叠加、纠缠、互补和退相干过程,其中的某些实验实现了量子力学之父们在近百年前所设想的“思想实验”(譬如薛定谔的猫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