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年我就90岁了,我的很多朋友到90岁就不能动了。我还好,还能旅行、演讲,来跟年轻的朋友们见见面。”6月7日,第十一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88岁高龄的国际著名法庭科学鉴识专家、美国纽黑文大学终身教授李昌钰专程从美国抵沪,以“人生逻辑与刑侦科学”为主题,与沪上高校及中学师生展开对话。
高龄神探的复旦讲堂:站足90分钟的科学激情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李昌钰全程站立授课,时而向台下抛掷警徽作为互动奖品,洪亮的“接住哦!”响彻礼堂。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以矫健步伐与敏捷思维,颠覆了公众对九旬长者的想象,其幽默诙谐的表达更让现场掌声不断。“媒体给了我‘华人神探’‘福尔摩斯’等很多称号,其实我只是个普通人,”从事刑侦工作65年、经手超8000起案件的他反复强调科学家身份,“我只用科学讲话、用证据讲话,有多少证据就讲多少话。”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李昌钰颁发“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讲人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活动。
人生关键词:从警校少年到科学巨匠的成长密码
上海入梅首日,相辉堂外细雨绵绵,堂内早早就挤满了冒雨前来的师生。李昌钰以“Purpose(目标)、Passion(热情)、Hard Work(勤勉)、Knowledge(知识)、Persist and Believe(坚持与信念)”五个关键词解构人生选择。“有了目标就会有热情,比如我来复旦的目标、回祖国见朋友的热情,让我能跨越13小时飞行时差。”他笑言,前天刚结束旅行就启程来华,长途奔波却毫无倦意。
在李昌钰看来,知识是人生最可靠的财富:“金钱与职位可能被夺走,唯有脑中的知识永不褪色。” 这番感悟源于他跌宕的成长经历——1938 年生于江苏如皋的他,家中13 兄妹排行第11,7岁时父亲遇海难,全靠母亲王淑贞独自将子女培养成才。少年时因经济拮据放弃海事专科,转而报考免学费的警校,“本想当船长,差点成演员,最终却走上从警路”,这段曲折经历成为他“人生充满未知转折”的生动注脚。
刑侦科学观:让证据说话的“不可能”破译者
李昌钰回顾1965年赴美求学经历,为支付学费曾白天读书、晚上做服务员、周末教中国功夫,“同时打三份工拿博士学位,现在却有30多个荣誉博士找上门。”1975年师从诺奖得主奥瓦乔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他放弃哈佛等名校邀约,执意投身冷门的鉴识科学,“因为兴趣在这里”。
“Make the impossible become possible”是他的人生信条。在美期间,他创造多项“华人第一”:成为康州首位鉴识中心主任、将简陋实验室建成国际顶尖机构、推动纽黑文大学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刑侦司法学院、出任全美首位州级华裔警政厅厅长并主导警界改革。从台北警校少年到现代法庭科学奠基人,他开创以科学证据定罪先河,将 DNA 技术引入刑侦领域,荣获国际鉴识学会终身荣誉奖等 800 余项荣誉,参与侦破碎木机杀人案、辛普森杀妻案等全球 47 国超 8000 起案件,部分案例成为国际警界教学范本。
学科前沿思考:AI时代的证据科学新图景
针对“法医学是否为男性专属领域”的刻板印象,李昌钰揭示行业变革:“入行时几乎全是男性,如今70%从业者为女性,她们的表现同样出色。”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行业挑战,他寄语学子:“网络暴力会带来压力,坚守原则是从业的第一准备。”
谈及未来,李昌钰展望DNA技术的突破性应用:“能否通过一滴血不仅识别人身份,还能推断外貌、年龄、指纹特征?” 他设想DNA分析与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的深度融合。针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工的疑问,他以3D建模取代传统血迹拉线法为例指出:“AI可用于物证收集与数据分析,但现场分析仍需人类智慧与经验,专业现场人员不可替代。”从一根羊毛推断犯罪轨迹的案例,正是数据比对与经验分析结合的典范。
以上由记者刘康霞、通讯员方东妮、殷梦昊、葛近文报道